上个月,文新街道阳光社区“老漂”幸福书院来了一位新同学,叫周伯鑫。
刚入学,周大伯就为同学们画下了一幅幅速写画像。
周大伯是湖州德清人,自小热爱速写。几十年下来,他已经数不清自己画了多少幅速写了。
【资料图】
三年前,他随女儿来到杭州生活,一直住在嘉南公寓。
周大伯画得很快,课前十分钟或者课间休息间隙就能完成,平均十分钟画好一幅,寥寥几笔,神形兼具。
周大伯说,画画之前,他会先在脑海里构思一遍,然后按照画面情节需要,给笔下的人物脑补他的身世背景和所发生的故事,再动笔把他画下来,这样画出来的,就都是“活”的人,带有不同感情的人。
“画得真像,把我的神韵都展现出来了。”幸福书院学习委员吴永毛说。
不管是出门旅游还是外出散步,速写本和画笔,周大伯从不离手,这是他保持了50多年的习惯。
他的笔下,有“杭州地铁上的年轻人”,也有杭州的外卖小哥、“环卫工人。平凡岗位中的劳动者,是他最喜欢画的人物。
周大伯说,我喜欢记录生活中有深度、有思想的画面,用画笔留心身边保持着“亲密”距离的陌生人,深入这个城市的肌理,去观察、感受它的情绪和温度。
一直以来,杭州都是长三角的人口“收割机”,人才、海外人才、互联网人才净流入率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。2022年,杭州的人口增量再次登顶长三角之首。
得益于数字经济的强大吸引力,杭州不仅招到了河南、安徽、江西等周边省份的人才,上海和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人才也开始抬脚踏进杭州。
出自猎聘大数据研究院的《2022年杭州流入人才画像》显示,近一年来,在跨城市流入杭州的人才来源城市TOP10中,上海和北京占比最高,分别为18.36%、8.92%。
随着一大批创新创业人才的不断涌入杭州,跟着他们来“帮忙带小孩”的“老漂”的数量也在激增。
如何让“老漂”融入杭州,是一个大问题。
2016年,文新街道成立阳光“老漂”幸福家园,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。
那一年,阳光社区成立了“老漂”聊天室,随后又成立了社会组织幸福家园、老漂幸福书院。2018年杭州首个“老漂”党支部成立,就在阳光社区。
目前,阳光“老漂”幸福家园已聚经常性参加活动的“老漂”近百人,其中90%都是女性群体。
近年来,阳光“老漂”幸福家园一直在创新活动,帮助“老杭漂”融入新的城市。
从最早把“老漂族”组织起来聊天,到后来社区、街道提供固定场地,每周推出固定活动,现在,老人们在这里不仅能找到人聊天,还能经常参加剪纸、手工等课程。当然,也可以参加越剧、舞蹈等10多个文艺团体。
阳光“老漂”幸福家园在做的,就是搭建平台,努力让“老漂族”更快地融入杭州这个“第二故乡”。
橙柿互动记者 林建安
通讯员 章晓亮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大众公司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014643号-14 联系邮箱: 905 14 41 07@qq.com